□赵悦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纽带,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提升三年行动”。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既是当前破解制造业“大而不强”困局的关键路径,更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重构专业化、协同化的服务生态
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赋能需以需求导向重塑服务供给结构。围绕制造业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质量管控等高附加值环节,构建“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的模块化矩阵。针对中小制造企业共性需求,开发标准化、低成本的数字化转型工具包;面向行业龙头,提供涵盖智能生产、低碳改造的系统级解决方案。通过服务模块的自由组合与动态调整,实现从单一功能输出向全流程价值创造的跃迁。
强化服务主体的梯次培育与协同联动,形成“链主企业引领、专精特新支撑、平台机构衔接”的生态网络。推动制造业剥离非核心服务部门,孵化独立运营的工业软件、检验认证等专业化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集成等战略领域。建立区域性服务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技术专利、检测设备、算力资源等要素跨企业流动,破解资源错配与重复建设困局。建立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联盟,促进大中小企业服务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
深化数智技术与产业场景融合创新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重构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加快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新型基础设施,推进5G专网、边缘计算节点与制造场景深度耦合,实现设备、系统与服务平台的实时数据交互。推动工业知识图谱化开发,将工艺参数、设备运维等隐性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化资产,形成覆盖研发、生产、运维的全链条知识库。构建多源异构数据治理框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企业管理系统等数据融合,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供应链韧性评估等动态模型,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等服务模式,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的范式转变。
深化数据要素在服务流程中的应用,构建“采集—分析—决策”的闭环赋能体系。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企业管理系统等多源数据融合,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供应链风险预警等动态模型,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性维护、弹性供应链等服务新模式。推动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在远程运维、协同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实现跨地域资源的高效协同与精准调控。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交易等领域的应用,构建可信、透明的服务协作网络,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
完善制度保障与要素协同机制
破除两业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需构建适配数字经济特征的制度框架。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工业数据确权、分级交易与安全防护体系,探索“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隐私计算模式,释放制造业数据资源价值。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在制造企业与服务机构间双向兼职,推行“项目制薪酬+知识产权分红”的复合激励模式,吸引高端人才向生产性服务领域集聚。
优化财税金融政策工具,将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绿色转型咨询等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范畴,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即征即退等定向扶持。设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基金,通过“股债联动”“风险补偿”等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关键领域。健全生产性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工业软件接口、智能运维流程等国家标准,明确服务接口规范和数据交互协议。构建“底线监管+动态容错”的治理框架,为新业态发展预留创新试错空间。(作者系小平干部学院、广安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