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为动力,探索“三农”高质量发展路径

发布日期:2025-03-27 08:40 来源:政府网站运行科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核心主题,既回应了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了长远蓝图,在关键之年为“三农”工作提供清晰指引和行动纲领。应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以改革为核心动力,积极探索“三农”高质量发展路径,力求在乡村振兴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农产品稳定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稳面积、提单产、优结构”为方向,构建更高水平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稳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强化对耕地的规范管理,严惩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同时利用政策措施和技术扶持等手段,激励农民重新耕种荒废土地,提升耕地使用效率。此外,应加快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步伐,改善农田的基础结构,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供给。

提单产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单产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重要途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种子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升农户科学种植水平,积极采用诸如土壤测试与配方施肥、病虫害生态防控以及节水型灌溉等先进适用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节本增效、增产提质,还可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优结构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粮食作物的品种配置,扩大高质量专用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以提升粮食品质及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友好型农业以及品牌农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效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特色资源、品牌效应、品质主导为抓手,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立足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乡村的特色资源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深入挖掘和利用各地特色资源,借助其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地理优势等条件,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同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特别是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强化品牌效应,提升产业价值。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必须注重品牌设计,将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一个体系来发展,突出“一县一特色”理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通过品牌塑造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让乡村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坚持品质主导,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品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严格的标准,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同时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最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体制机制,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改革的核心在于破除制度障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土地、金融、人才三大领域,构建高效可持续的体制机制。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土地是农村的核心资源,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健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激活农村土地资产价值。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是农村发展的血脉,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让财政资金精准滴灌农村,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资金投放,特别是对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的抵押融资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解决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完善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强化智力支撑。人才是农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通过健全评聘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激活农村发展的创新活力,让农村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作者系小平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 邓璨,广安区彭家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杨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