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琴
考驾照、学摄影、出行旅游、购买数码装备……随着2025年高考落幕,我市迎来了“考后经济”的消费热潮,体现了考生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追求,也反映了我市消费市场的活力。
“考后经济”之所以如此火爆,供需两端都有原因。从需求侧来看,苦读十余载的学子在高考结束后,渴望一次酣畅淋漓的压力释放,用一场旅行、一部新手机或一项新技能,去告别过往拼搏岁月,开启下阶段人生旅程。而家长们也满怀欣喜,为孩子庆祝毕业,倾尽全力满足其需求,直言“这钱花得开心”。
而从供给侧来看,商场、景区、各类培训机构也抓住契机,为高考考生量身打造专属福利。从学车费用优惠到电子产品的专属折扣,从凭准考证免费领礼品到景区优惠,来自各行各业的“礼包”把消费情绪价值拉满。
但热的消费也须保持理性。这股消费热潮背后,不少家长暗暗叫苦。孩子考完买手机、去旅游,花钱如流水,普通工薪家庭承受不起。笔者认为,学习辛苦,犒劳考生是人之常情,但这并不等于无节制消费。孩子应该体谅父母,消费一定要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消费和攀比。家长不能一味地溺爱,对于不必要的消费,要敢于说“不”。不妨鼓励孩子利用假期去打工,亲身体验赚钱的艰辛,从而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各相关部门要从市场监管、行业规范等角度发力,坚决杜绝披着“考后经济”外衣,借助考生噱头炒作等不健康消费行为,要强化执法巡查,从严治理监管,切实保障考后消费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