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聚焦“如何管好、用好帮扶项目经营性资产”,全排查、建机制、强管理,确保帮扶项目资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效益。
一是以“清”为抓手,全力摸清“家底子”。全面排查底数清。组织发改、农业农村、交通、住建等十余个扶贫专项行业牵头单位,全面清理资金安排、项目建设情况,逐个核实项目是否形成资产,分类建立资产台账。2013年—2022年,全市累计形成经营性资产1882个,价值13.5亿元。依法确权权属清。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依法将帮扶项目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村集体组织、乡镇和县级部门,并及时办理产权移交。全市累计确权登记经营性资产1882个,确权登记率达100%。管护一体权责清。按照“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在经营性资产管护上实行“经营管护一体制”,根据权属按国有资产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二是以“严”为要求,全面夯实“安全线”。监测管理要求严。建立资产后续管理动态监测机制,制定帮扶项目经营性资产使用“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半年一检查、半年一评估、半年一优化”的监测管理模式,确保资产安全、效益增加。资产处置规定严。制定帮扶项目经营性资产报废报损处置实施细则,严格经营性资产报废报损处置。对确权到村集体组织的经营性资产,按照村民主决策、镇级审核、县级主管部门审批流程进行处置;确权到乡镇和到县级部门的经营性资产,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置。绩效考核标准严。将帮扶项目经营性资产管理纳入各地各相关单位年度目标综合绩效考核,分值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分值比重30%以上。市县相关职能部门每季随机抽取脱贫村和其他村,开展现场监督、绩效评估和运行评估。
三是以“实”为举措,全力打出“组合拳”。资产运营模式实。“以营销带动全产业链”为运营理念,出台经营性资产运营支持政策,引入市场业绩显著、销售渠道成熟的经营主体,创新合作运营方式,将闲置低效的逐步盘活、效益尚可的发展壮大。如:广安区花桥镇大利村将原大利村活动室租赁给公司用于日常办公,将原共和村小学改建成烘干房,采购并安装粮油烘干设备后租赁给业主使用,村集体每年增收10万租金。利益联结方式实。探索多主体参与、多模式合作利益联结方式,充分发挥经营性项目资产带动农户增收、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作用,破解“受益窄”问题,实现效益最大化。如:岳池县创新“国有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全县衔接资金项目至少建立2个以上利益联结机制,仅依托经营性资产运营,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增收1989万元,村均4.8万元。收益分配方式实。收益分配使用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并向困难群众倾斜,充分发挥经营性资产扶弱济困基础作用。如: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制定村集体经济受益分红实施方案,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经营性资产收入的40%用于分红,并按照监测人口1.2、脱贫人口1.1、一般农户1的比例适当提高监测(脱贫)人口分红收入。
相关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