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输血+造血+热血”模式,打出“组合拳”,帮退役军人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老兵”尽快融入新环境,为他们铺就一条充满光明的就业创业之路。
“输血”
技能培训让“老兵”拥有一技之长
武胜县的退役军人王婵在退役之初,一度陷入“就业创业何处去”的焦虑和迷茫中。正当他感到一筹莫展之际,武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联系到他,不仅告之哪里有招聘会,还向他推荐专为退役军人“定制”服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婵选择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设的厨师培训课程。
对退役军人实施免费技能培训,让王婵倍感欣慰,也让他从中寻到一条创业之路。专业的厨师培训学习,增加了王婵的从业信心,在顺利结业后,雷厉风行的他便注册成立了瑞雪餐饮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王婵的餐饮公司经营并不顺利,但王婵并不气馁,他迎难而上,慢慢积累经验后,其公司也有了稳定的客源。如今,王婵经营的餐饮公司已走上了正轨。
在武胜,像王婵这样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创业的“老兵”不在少数。2019年以来,武胜县累计组织380名退役军人参加畜牧养殖、厨师、电工等实用技能和新兴职业技能培训,并深入挖掘全县优质企业的岗位资源,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在帮助退役军人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实现“靶向”就业,推动全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
“造血”
创新创业让“老兵”实现抱团发展
在武胜县,有不少退役军人在创业成功后,积极回报社会,以实际行动诠释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肖森便是其中一位。他从部队退役后,与人联合创办的“雷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已成为武胜县国防教育培训和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的特色品牌,其基地员工大部分为退役军人。
在创业过程中,肖森和战友不断摸索,创新研发了青少年国防教育军体课程和青少年国防教育课程,将军事体育、红色文化教育等知识融入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在其公司迈入正轨后,肖森先后吸纳22名退役军人加入自己的团队,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并共同将在部队学到的技能、使命、情怀,传递给前来基地学习的孩子们。
“近年来,我们常态化开展为军创企业送政策上门活动,不断发展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基地,引导退役军人‘抱团发展’。”武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军创企业已经成长起来,为武胜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热血”
别样战场让“老兵”持续发光发亮
近年来,武胜县建立“兵支书”选拔和使用长效机制,将优秀退役军人纳入村(社区)干部后备力量,数以百计的退役军人勇挑重担,成为乡村振兴“战场”上的生力军。
1999年,在部队服役3年的彭军退役归乡。2013年,新学乡党委推荐彭军到新坝村任文书一职,对此,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为村民干点实事,为村民服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年12月,彭军担任万隆镇石栏村党总支书记。对于这个由两个村合并而成的村,起初,工作推动困难,但彭军选择迎难而上。他一家家地挨着上门入户,将村民不理解的事情“掰开了、揉碎了”,并将其一一解决,村民渐渐地开始支持彭军的工作,纷纷对这位“兵支书”竖起大拇指。彭军在石栏村任职以来,村里先后修建了3.5公里的入户水泥路,全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同时,引进晚熟柑橘种植,建设种植基地800余亩,让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为民造福。”这是全县64名“兵支书”和94名“兵委员”在基层乡村坚守为民初心、不改军人本色的真实写照,他们躬身前行,为乡村振兴贡献着退役军人的光与热。
相关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