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 公文种类 通知
  • 发布机构 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2023-01-17
  • 发布日期 2023-01-17
  • 文号 广安府办发〔2023〕4号
  • 有效性 有效

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安市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1-17 17:15 来源: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广安经开区、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

现将《广安市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职能分工,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17日

广安市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0部门《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1〕215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2〕67号)精神,推动我市积极有序承接制造业转移,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定实施“产业支撑”战略,优先做强工业,聚焦主导产业和“1+6”优势产业,积极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重点引进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绿色低碳产业和企业,加快构建广安现代工业体系。到2027年,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明显改善、能力显著提升,争创国家级、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转移示范共建园区,基本建成装备制造、绿色化工2个1000亿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电子信息3个500亿产业集群,食品饮料、轻工服装2个400亿产业集群。

二、工作重点

(一)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1.大力承接绿色低碳产业。坚持“绿色安全、低碳循环”理念,发展高品质绿色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发挥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先发优势,深化下游产业化应用,大力承接发展玄武岩纤维功能材料及建材、航空航天、特色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发挥汽摩产业比较优势,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加快建设“一脑四中心”,努力融入成渝地区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市经济合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大数据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广安经开区、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列首位的为牵头部门,其余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各项工作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广安经开区、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落实,以下不再列出]

2.鼓励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围绕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承接发展高端原料药、创新药、医美化妆品、医疗器械,协同发展现代医疗特色产业。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承接发展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等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等特色工艺。培强培优我市现有装备制造产业,承接发展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及总成、智能网联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模具、专用设备、成套设备等产业。(责任单位:市经济合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有序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聚焦纺织和皮革制鞋产业高端,围绕功能、时尚、绿色等消费升级需求,承接发展高端设计、个性定制和全流程信息一体化项目。围绕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承接生产智能化、产品高端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服装和智能家居产业。有序承接火锅产业、绿色食品等消费品产业和就业需求量较大的电子产品加工产业,培育特色产品优势。积极引进具备数字赋能、龙头引领和品牌建设能力的企业和项目,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经济合作局、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4.引导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转移。充分发挥广安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优势,推动产业向数字赋能、绿色低碳、服务增值等高端转型,引导承接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转移。围绕汽摩、生物医药、玄武岩纤维、轻工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聚焦研发设计、运维服务、检测认证等关键缺失环节,引进具备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拓展业务范畴,开发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研发工业软件,完善信息服务,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责任单位:市经济合作局、市经济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5.积极承接优质企业和关联产业。持续跟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以及行业全国排名前列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动态,建立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保姆服务机制,在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政策保障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用地,用心用情做好承接转移工作,吸引有意愿的优质企业带动关联产业向我市有序转移。(责任单位:市经济合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

(二)利用重要平台承接转移。

6.做强国家级广安经开区。大力推动新桥、奎阁、枣山三大片区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加快建设“千亿产值、百亿税收”园区。依托新桥园区,擦亮四川首批合格化工园区、西南地区唯一农化产能重点发展园区金字招牌,承接江浙、山东等重点区域绿色化工、先进材料、新能源产业和企业。依托奎阁片区,发挥广安(深圳)产业园平台优势,承接深圳“20+8”产业转移,做优渠江云谷、前后电商产业园等平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储能产业、电子信息、数字经济、金融保险等产业项目。依托枣山商贸物流产业基础,承接智慧物流、冷链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和企业,推动枣山片区由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经济合作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工作局)

7.做大川渝重大合作平台。高水平建设川渝高竹新区,探索创新跨省域同城化发展新模式,全力承接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川渝合作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基地。携手建设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区,加快合川武胜产业园、合川岳池医药健康产业示范园等合作园区建设,协作配套成渝地区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水平协作配套区。协同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积极承接壮大绿色建材、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经济合作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农业农村局)

8.做优东西部协作平台。深化国家西部承接产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对接浙江湖州等东部发达地区,深入推进全链承接、部分承接和“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承接等多种承接模式,发挥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等产业转移合作标杆作用,综合政策、资金和资源优势,探索支援地、受援地、承接地“三方飞地模式”,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东部研发+广安制造”“东部总部+广安基地”“东部市场+广安产品”产业互动格局,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合作样板。(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经济合作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工作局)

9.做亮本地区域平台。坚持“一县一特色、一园一支柱”发展理念,支持各县(市、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广安临港经开区为支点,重点承接输配电设备智造产业,加快实现川东北输配电设备“广安造”。以前锋工业园区为支点,重点承接智能家居、服装鞋业等细分产业,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轻工服装产业基地。以华蓥山经开区为支点,重点承接电子信息、玄武岩新材料产业,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玄武岩新材料研发基地。以岳池经开区为支点,做优做精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成渝地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以武胜经开区为支点,重点承接食品加工、火锅等细分产业,打造全国火锅产业基地。以广安高新区为支点,重点承接汽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总成、专用车整车、专用设备、成套设备等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经济合作局、市商务局)

(三)优化承接转移合作模式。

10.协同成渝共兴产业。发挥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与成都都市圈干支协同发展的要素、市场和通道优势,协同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补齐成渝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链,积极参与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对接、权益分享、税收分成、统计分算等政策体系。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争取成渝、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广孵化转化。支持国家级省级经开区(高新区)、重点园区和毗邻地区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合作局、市科技局)

11.大力促进国际合作。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符合产业导向的外资制造业项目和跨国公司总部、功能性机构落户广安。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推动渝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用好四川“一带一路”投资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与中欧班列、重庆江北机场和天府、双流国际机场等联运发展,链接全球创新要素和高端资源。(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合作局、广安海关、人行广安市中心支行)

12.融合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实施“联系领导+链主”推进机制,公布“链主”企业及“首席专家”,组建部门协同、专家参与的工作专班,推动构建以“链主”企业为中心、“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实施产业链断链断供产品风险清单管理,围绕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节延链补链强链,引导企业直接投资建厂、设立营销网络、合作共建等方式投资广安。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主动承接成渝、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金融等资源辐射。(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合作局、市金融工作局、人行广安市中心支行)

13.加强产业承接服务。加强与其他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的合作,健全常态沟通联系机制,梳理形成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清单。强化产业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合作,探索与产业转出地建立产值、收益、用地等指标分享机制。用好四川制造业招商引资和产品推广线上线下综合平台,组织参加西博会、西洽会、知名企业四川行等中省活动,深入推进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承接一批重大项目。细化梳理需向上争取的能耗指标伴随转移、碳排放指标或配额等差异化支持政策清单,积极组织争取。(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经济合作局)

三、工作保障

(一)强化统筹推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落地广安。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接制造业转移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把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加大工作考核、督导力度,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市经济信息化局、市经济合作局牵头统筹协调推进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其余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做好行业招商、提供要素保障服务等工作,合力推进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工作。(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经济合作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全市产业承接重点项目库。探索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推动非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品相关生产经营单位“一证多址”和资质跨地认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强化数据共享,将“食品经营备案”(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和“报关企业注册登记”纳入“多证合一”改革。探索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领域、跨层级应用,配合推动电子营业执照与电子印章同步发放,推进有关电子证照归集应用。对向我市进行整体性梯度转移的企业,按照原所在地区已取得的海关信用等级实施监管。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和口岸功能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合作局、广安海关、市商务局)

(三)深化要素保障。加强融资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产业转移合作的金融产品,推动贸易融资和存贷、订单、仓单、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发展;发挥市(县)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强规划实施,各县(市、区)、园区应聚集产业承接方向,及时调整产业园区规划、用地性质,同步开展规划环评,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加强用地保障,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采取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作价出资(入股)等多种土地供应方式切实盘活存量土地,适度提高制造业企业集中开发区配套用地比例。加强人才保障,大力推进川渝高竹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支持各县(市、区)、园区根据产业承接情况建设专业性人力资源产业园或工作站,推动与重庆毗邻地区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互认。(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金融工作局、人行广安市中心支行)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